很多人跟标叔留言,大意是说:
恩,仔细看了,
五大赛道,四十四个自选,百万资产配置计划都准备好了,
......就差100万了!
快告诉我,100万从哪里来???
嗯... ...
标叔不能直接给你100万,
但我可以告诉你我的100万是怎么赚来的,
说不定你可以受点启发。
本小组的组长标叔七十年代生人,
当年在北京学的是工程设计类专业,
新世纪之初毕业后设计公司、地产公司、工程公司都干过,后来就出来自己做公司了。
我的职业生涯其实不是一个好的示范,太过于轻浮了,没有专注一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来;
事后来看,
很多同时期的朋友,依托在一个大的平台上,都已经在深耕的领域颇有成就。
当然,从结果导向来说,
主要是现在我自己的实业公司做得不好,
显得之前的很多选择好像也没有那有道理;
换言之,如果现在的公司做得好,那么这一路走来就都是正确的选择了,哈哈
按下不表,今天简单聊聊我如何从三个不同的领域分别赚到第一个100万。
大部分在北京的70后都赶上了北京房地产的黄金15年,
从2000年到2015年,任意时间买房都是对的,
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如果要严谨一点,
从1998年停止楼市旧时代的福利分房制度,到2016年年底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北京楼市2017年达到阶段高点,
北京楼市其实是整整持续了“黄金19年”。
十七八年前,那时候的标叔正值青春年华、放浪不羁,
经常的呼朋唤友喝酒泡吧,
房租也要花掉工资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所以几年下来,手上并没有什么钱省下来。
05年,身边一个好朋友提醒我说房租这么高,要买套房,哪怕是小房子呢
于是找身边的几个好朋友七拼八凑(借钱这事情真的是看人心远近啊),凑了五万多,买了第一套小房子,大约是40多平,总价十五六万的样子。
好在当时的首付只需要15%还是20%,
期房这钱首付和七七八八的一些费用就够了,至于收房的契税、公共维修基金还有装修的钱等都是1年多以后收房的时候再说。
这套房子在地铁边上,交通非常便利,小区旁边就是菜市场,周边3-500米有家乐福和京客隆;
我住了大约一年多一点,结婚后搬到另外一套后来买的两居室了。
房价在涨,房租也涨,后来的租售比非常划算了;
7年后的2012年因为要用钱,就出手卖了。
这一买一卖的差值正好是100万多一点,这就是我从房地产赚的第一个100万。
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这一个100万花了7年时间。
总之,我这个年龄段的同龄人基本赶上了北京这个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黄金19年,
用很少的钱做首付,
加银行贷款上了5倍的杠杆,后来也有数次在面积和环境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房产的买卖中再赚到一些钱,
甚至跟很多中国人一样,现在我的家庭最大项资产也依旧是在房地产上,
但最值得说道的是第一次套现了这100万。
这是历史进程在我身上的一个缩影。
从时间顺序上讲,
房地产的投资虽然种子种的比较早,但收获的比较晚,其实是我第二个100万,
第一个100万的是在10-11年赚到的。
故事简单到有点离奇,那时候我辞职自己创业了,
有了自由和看似的体面,但发现机会、开拓市场的难度其实让自己心中压力倍增;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做设计的朋友电话告诉我说河北廊坊有这么这么一个事情,他可能觉得不太靠谱,不想自己跟进,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我当时反正也比较闲,开车就去了。
看了现场聊完,回来以后做了个方案,带着方案和花了5000块的几张效果图去交给了对方;
现在我可能要见到老板,问问他的想法和要求,
以及拿着方案我会直接跟老板汇报,而不是像当时一样把工作成果直接给中间人(这个中间人算是一个他们集团公司的主管)。
但当时就这么做的,
过了两天,对方电话告诉我说,老板说就定我了,连设计到工程,问我设计要多少钱、啥时候能进场。
之前几千万上亿的项目毕竟是在公司平台上,而且分期分批来实施,由别人来主导,我只是一个技术工程师,所以感受上没有那么强烈,
我第一次自己独立操作一个几百万的项目,设计没问题,当时我已经毕业十年,比较有信心就自己来做,
找了几个我比较认可的负责工程的朋友一起去看现场,
我当时手上也就十万二十万的现金,要操作一个几百万的项目还是觉得心里没底,
后来,我签下了这边的合同,决定整体转包给第三方,我来监控进度、质量、艺术效果等。
在这之前,我上班的工资,公司给我的最高年薪大约是30万,
这些年来,一边赚一边花,从来没有过银行卡里有100万的时候,
这个工程的差价差不多是100万,这正是我人生赚到的第一个100万。
但这个事情也有非常明显的后果,让我感到颇为后悔,
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职业轨迹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提出: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地走出去,这就是“路径依赖”。
道格拉斯认为,路径依赖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将来的选择;
也就是说,人们很难摆脱以前的经验。
因为我习惯了这样这样的转包模式,
在后面的数个项目中,我都采用这样省心省力的做法,
结果是拿到了合同差价,又赚到了一些钱,
但没有培养自己的队伍,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质量和艺术效果的把控。
公司一次又一次的丢掉了成长、培养团队、培养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树立专业口碑的机会,
造成了后来公司面临的困局,这就是后话不细说了。
这两件往事,只是简述,想不到写出来居然有点长!
今天就聊到这里,
今日彩蛋详见文末关键字,
下一次,跟大家分享我在第三个行业赚到的第三个100万。
是的,如你所想,
正是股票投资!
下一次见咯!